11月9日,陽光溫暖地照在初冬的朔西湖畔。研學基地的無動力樂園里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土灶長廊中飄來紅薯葉窩窩頭的陣陣香氣。學生們正圍在灶臺前,親手制作特色鄉村美食。這堂生動活潑的實踐課,正是鄉村產業指導員陳云雪精心籌劃的。以沉陷區生態修復成果為天然教材,將480畝基地打造成沉浸式研學空間,研學基地已開發出涵蓋戶外拓展、農耕文化、手工實踐等多維度的特色課程體系,讓研學課堂點燃鄉村活力。
淮北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基地坐落于杜集區朔里鎮朔西湖東岸,是在采煤沉陷區治理成果上打造的綜合性研學平臺。基地總投資約2億元,占地面積約480畝,建設用地100畝,2024年6月正式運營。主要包含行政樓、研學教學樓、體育館、食堂、宿舍的中心建筑群,以及漁業研學館、國學研學館、應急實訓樓、綜合服務中心、農耕研學館等。
在杜集區朔里鎮鄉村產業指導員陳云雪看來,鄉村產業指導員就是要“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善協調”。這一崗位不僅需要具備現代產業思維,能夠將本地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集體經濟收益,更要扎根田間地頭,真正理解村民需求,主動對接村鎮發展計劃,攜手推動產業落地。作為基地負責人,面對這份重任,陳云雪既體會到肩負的使命之重,也對帶領村民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充滿期盼。通過認真調研,他巧妙地將采煤塌陷區治理經驗與現代化研學教育相結合,在朔西湖畔創新“生態研學+農事體驗+社區聯動”模式,為資源型鄉鎮的轉型發展注入了全新動能。
為有效整合研學資源,推動朔南社區與淮北市中小學研學基地建立合作,陳云雪提出將朔南社區水稻、蓮藕、羊肚菌等特色農作物資源轉化為勞動實踐課堂,共同開發“稻米的N次方”“蓮藕的一生”等課程。整合采煤沉陷區治理成果,將朔西湖生態修復過程轉化為研學教材,形成特色研學路線。在打造特色研學課程方面,圍繞“可看可學可實踐”目標,主導設計朔南社區特色研學產品矩陣。農業板塊開發水稻種植、蓮藕采收等實踐項目,文化板塊推出非遺國學系列課程,挖掘社區老一代“能工巧匠”的手藝及藏品,開展木工、糖化、“老物件”收集展示等系列活動,在豐收節期間策劃涵蓋民俗表演、電商直播和研學體驗的復合活動,吸引超千名學生參與。為助力社區產業聯動,研學基地還串聯鄉村多元業態,通過“研學訂單”帶動朔南社區農戶種植特色農產品,推動水稻、蓮藕等實現“從田間到課堂再到餐桌”的價值提升。聯動周邊30余家民宿、餐飲商戶,形成“研學引流+消費轉化”的聯動效應,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截止今年10月,朔南社區村集體收入達150.51萬元。同時,基地目前已吸納高校畢業生、本地勞動力50余人就業,涵蓋管理人員、講解員等崗位,還通過“師徒帶教”培養12名本土研學人才,為鄉村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對于下一步發展,陳云雪說目前基地有了明確思路,將持續深化特色課程共建,升級“稻米的N次方”“蓮藕的一生”課程體系,聯合朔南社區農戶開發“節氣農事實踐課”。同時,發揮運營管理優勢,指導工坊規范手工活、水果種植運營,推動延伸產業全鏈,推進品牌化建設,開發文創禮盒等研學衍生產品,擴充研學基地專區、文創市集等銷售渠道,讓研學課堂點燃鄉村活力。
記者 馮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