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從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我,便堅定了創業夢想。”6月6日上午,笑容明媚的石晴說。
42歲的石晴,是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從學校畢業后,自知自身學歷不高、知識和經驗更是不足,在此后的五年,我一邊投身社會實踐積累經驗,一邊拼命學習專業知識。”她說。
為了積累創業知識,石晴參加了北大、清華等名校的管理培訓班,自學獲得了機電工程師及會計師資格證書。大專畢業的她在工礦自動化等領域先后發表了8篇專業論文,受到了業內權威的肯定。
這些努力豐富了石晴的知識體系,也讓她深深感受到:要想有所成就和突破,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
2011年,經過多年的沉淀,石晴大膽創立了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開啟了“技術突圍”的征程。面對市場經濟的變化,尤其是國家政策和市場條件的調整,她明白只有持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在競爭中立足。
創業初期,石晴就帶領公司積極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廣納高層次技術人才,聚焦關鍵技術,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填補了國內散裝物料輸送領域的諸多技術空白。
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和智慧驅動器,作為智慧清掃裝置的核心零部件,成功攻克了清掃裝置刮刀、高精度檢測及多功能聯合清掃等技術難題。這一創新不僅實現了自主核心電子硬件設計制造的突破,更顯著降低了智能清掃裝置的生產成本,產品性能大幅超越國內外同類產品,有效彌補了輸送裝備產業鏈中裝置高精度智能感知和智慧聯控的短板,成功打破了美國馬丁工程的長期壟斷,極大提升了我國散料輸送設備的裝備水平。
公司在創新研發方面,注重數字化賦能,首創了承載式四連桿自動糾偏裝置,取得巨大成功并實現制造產業化,填補了國內自動糾偏裝置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研發的智能環保清掃裝置及系統,憑借超高的一次性設計成功率,遠超同行業水平,系統性地解決了清掃難題,同時我們采用自研電路、自驅技術和智能算法,確保設備運行穩定可靠,為企業持續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精準的惠企政策支持下,在良好的營商環境培育下,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歷經十多年的淬煉,一行一進步,逐漸發展成集洗選環保設備、智能輸送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
“我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時刻拓展自己的視野,為企業發展筑牢根基。”近年來,石晴擔任了安徽科技工程大學研究生校外導師,帶領團隊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并參與了淮北市科技重大專項“散裝物料智能輸運裝載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
“截至2025年,公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證書67項,擁有安徽省首臺套產品6項,安徽省新產品7項。”石晴自豪地說,公司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并參與制定了2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此外,我們還榮獲省市級榮譽40余項。2024年,企業產值突破3億,實現稅收1600萬元。”
數字化轉型非一蹴而就,這其中的“難”石晴最清楚。“我們是在挫折中堅強,在逆境中前行。如今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每一位合眾機械人的辛勤付出,也是我們對‘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執著追求的最好見證。”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
2019年5月,公司經上級批準成立了黨支部,石晴第一個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2020年7月,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目前,公司黨支部現有黨員28人。設立了黨員示范崗,在黨員辦公桌上擺放桌牌,亮身份、受監督,鼓勵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實行黨員“傳幫帶”制度,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每名黨員幫帶一名職工,鼓勵跨部門雙向選擇,已有30名職工成為部門骨干,提升了團隊整體實力。
2024年,生產車間鉚焊班組獲淮北市工人先鋒號,公司獲省級五一勞動獎狀和安徽省勞動競賽先進集體,職工書屋獲省級職工書吧等稱號。石晴也榮幸地獲得了今年的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回顧一路“摸爬滾打”走來的歷程,石晴說:“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行。我的青春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奮斗史,也是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踐史。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分子,只有積極回饋社會,才能實現企業的真正價值。”
近年來,石晴帶領企業投入了超過100萬元的專項資金助力鄉村振興。從產業扶持入手,幫助當地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創造了280余個涵蓋不同專業與技能層次的工作崗位,吸引了當地青年返鄉就業;熱心社會公益,積極參與愛心圓夢大學、溫暖包、微愛圓夢等公益項目,累計捐贈物資20余萬元,受助青少年達200余人……
這些年,石晴帶頭躬行,奮力進取,勇敢迎接每一個挑戰。
她說,作為一名勞動者,我們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要以堅定的信念、扎實的行動,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韓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