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清晨五點半,天剛蒙蒙亮,中煤三建朝源煤礦安全礦長何海龍已經裝著他那標志性的桔黃色的工裝走向井口。
這個被工友們稱為“安全郎中”的老安監,每天無早無晚,都喜歡在副井口轉轉,查查入井礦工的隱患,說說安全事,忙得是分身乏術。
“知道怎么處理事故不算真本事,關鍵是要讓事故根本沒有發生的機會。”這是何海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是憑著這樣的理念,這位被工友們親切稱為“安全郎中”,帶領團隊創造了朝源煤礦連續六年安全生產無事故的佳績。
“望”:練就火眼金睛
在31105回風巷,何海龍正指導技術員喬鵬升使用新型礦用聲波檢測儀進行“聞診”。“看這個波形,正常煤體聲頻波動范圍應該在100Hz以內,現在檢測到280Hz的異常頻段,說明煤體內部存在離層風險。”喬鵬升邊操作邊解釋。
這支由何海龍一手打造的隱患巡檢隊,已經建立了包含20余個特征波形的“聲紋庫”,使隱患識別準確率提升至驚人的92%。“何礦長教會我們,安全監測要像老中醫看病一樣,既要看表象,更要察本質。”喬鵬升說。
去年冬天的一個夜班,何海龍在巡查時發現31103工作面頂板有細微的“汗珠”——這是他對頂板滲水現象的獨特稱呼。
經過仔細檢查,果然發現該處頂板存在0.5米的離層隱患,隨時可能發生冒頂事故。“要不是何礦長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當時在場的支護工張建軍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
“聞”:數據會說話
何海龍常說:“設備雖然不會說話,但運行數據會報警。”
他推行的“三級詢證”制度,將傳統的安全檢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套制度要求每班必須嚴格執行“詢問操作人員→核對運行日志→驗證設備狀態”的標準化流程。
今年3月,正是通過這套制度的嚴格執行,巡檢隊在交叉驗證轉載機運行數據時,及時發現鏈輪存在異常磨損情況,避免了一起可能造成2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的設備事故。“何礦長總能在我們覺得‘沒事’的時候發現問題。”電工班長周紹華感慨道。
在何海龍的電腦里,存儲著五年來礦上每臺關鍵設備的完整運行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他能夠精準預判設備的“健康狀態”,就像老中醫通過脈象診斷病情一樣準確。
“設備和人一樣,生病前都會有征兆,關鍵是要能及時發現這些征兆。”何海龍這樣解釋他的工作理念。
“問”:細節決定成敗
6月9日清晨5點20分,天還沒亮,何海龍已經站在班前會會議室門口。他特意比平時早到半小時,手里拿著嶄新的酒精檢測儀。
“老何,這么早就來‘坐診’啊?”采煤三隊班長趙虎打著哈欠走過來,身上還帶著淡淡的酒氣。
何海龍沒說話,只是把檢測儀往前一遞。趙虎臉色變了變,訕笑著說:“昨晚就喝了兩杯啤酒……”
“別騙我,喝酒就是不能入井作業。”何海龍翻開記錄本,“老趙,你是老工人了,應該知道酒后下井的后果。今天先在井上醒醒酒,下午再補個安全學習。”
何海龍的“問診”功夫在礦上是出了名的。
他總能在看似平常的對話中發現安全隱患的蛛絲馬跡。“張磊,昨晚檢修時有沒有發現什么異常?”“王強,這臺液壓泵的聲音是不是比平時大了些?”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井下各個作業面重復著。
去年雨季,他在變電所巡查時發現電纜溝蓋板有輕微變形。雖然當時看起來問題不大,但他堅持立即組織更換。三天后的一場暴雨證明了他的先見之明——原位置的蓋板被證實已經銹蝕穿孔。“要不是何礦長堅持更換,雨水灌進去肯定會造成重大事故。”變電所電工劉鑫說。
在何海龍的“移動急診箱”里,有一本特殊的“處方箋”——隱患整改通知單。與普通的罰單不同,每張通知單都附有詳細的“預防建議”。針對液壓支架初撐力不足的問題,他不僅要求每班檢測壓力,還創新性地設計了“雙人互檢”制度;對于巷道積水隱患,他制定了“三級排水預警機制”。
“何礦長開的不是簡單的罰單,而是治標又治本的‘保健藥方’。”運輸隊隊長王敬說。
去年,王敬因為礦車連接環檢查不細致被記整改,何海龍非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送給他一個專業放大鏡:“老王,用這個看得更清楚些。”
如今這個放大鏡已經成為運輸隊的“隊寶”,見證著何海龍獨特的安全管理智慧。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李繼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