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務服務中心,總有一群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們或是剛拿到教師資格證的大學畢業生,或是捧著補辦畢業證的中年人,每個人的眼中都有著一片溫暖的光芒——市政務服務中心教育窗口,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為異鄉學子筑就扎根淮北的港灣,更以教育之名寫下城市的溫暖家書。
愛心:服務群眾有溫度
2023年除夕前夜,平日熙攘的政務服務中心漸漸歸于寂靜,來自云南的師范生小林攥著發皺的申請表,額角沁出細密汗珠。她需要補辦教師資格證的認定材料因快遞延誤無法按時提交,而次日就是返鄉的火車。
“別著急,我們一起想辦法。”值班人員遞過熱水與面包,隨即啟動電腦。請示過省教育廳后,逐項指導小林通過皖事通補傳電子材料。當打印機吐出加蓋紅章的受理回執時,窗外已燈火闌珊。小林望著一直在忙碌的工作人員,哽咽著再三表示感謝。
這樣的情景在教育窗口已不鮮見。工作人員的手機里存著上百個標注“緊急聯系”的號碼,服務臺的抽屜里常年備著創可貼和老花鏡等便民用品。他們用“365天隨時為群眾辦事”的服務承諾,將冰冷的行政流程轉化為有溫度的溫暖聯結。
耐心:解群眾“急難”
“為什么我的畢業證明總是審核不通過?”2022年夏天,李敏在窗口急得直跺腳。原來,2000年中專畢業的她需要補辦畢業證,但因歷史檔案電子化程度低,證明材料始終不完整。工作人員連續三天泡在檔案館,從泛黃的紙質檔案中逐頁翻找,最終在塵封的檔案盒底部找到了關鍵證明。
在教師資格認定工作中,工作人員總結出“三遍確認法”:材料初審時逐項勾畫,復審時重點標注,終審時當面核對。這種細致的工作法,只為對每位申請者負責。
2024年7月1日,一名河南籍畢業生申請辦理認定,但因車禍住院無法到場,工作人員趕到市人民醫院為他辦理認定。他激動地握著工作人員的手說,“我終于能站在講臺上了。”
細心:織就“安全網”
教師資格認定季的忙碌,讓工作人員練就出“火眼金睛”——辨認30多種印章防偽特征,同時熟記上百所院校的證書版式,能通過紙質觸感辨別文件真偽。
此外,在政務服務大廳醒目位置張貼網絡安全提示,利用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網絡安全相關知識,引導辦事群眾自覺維護個人信息安全。
“錯峰辦理”“容缺受理”等創新機制不斷升級。工作人員將原本需要跨部門流轉的流程進行壓縮。2024年8月,遠在韓國上研究生的趙琳通過視頻連線同步完成身份核驗與資格認定。她激動地說:“這讓我在異國他鄉的心再也不慌了,真是太感謝了。”
責任心:擦亮城市名片
每天,窗口工作人員都會提前半小時到崗。桌上的政策法規匯編、常見問題解答、特殊案例處理方案,是為了隨時為學子提供標準化服務。
在長三角政務服務一體化的浪潮中,教育窗口率先推出“全程網辦”服務。通過協作機制,保障在淮畢業的學子不論在全國任何地方,只要符合條件無需回到淮北即可進行畢業證、資格證的補辦。
王媛在教育窗口工作郵箱中留言:工作人員你們好!我是上次咨詢的學生,已經找到了教師資格證申請表原件,真的太感謝你們了,在我最焦急無措的時候,素未謀面的你們熱情提供幫助,讓我覺得很溫暖!在淮北待了四年,我早已把它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希望淮北的發展越來越好!
近5年來,教育窗口為近萬名群眾提供了教育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服務,為在職教師提供近千次“工作日延時、周末加班”服務,為全國39個地市的學生提供了各類事項“全程網辦”。
五湖四海的學子把淮北稱作“第二故鄉”,這既是對教育窗口工作人員的禮贊,更是對這座城市最深的告白——因為有愛,便是家鄉。
記者 孫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