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熱心腸”,經常穿梭于鄰里鄉間,活躍在茶館調委會,憑借豐富的調解經驗,運用在調解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杯茶”調解工作法,化解了一樁樁棘手的糾紛;他,是個理論宣講專家,推行“草根”宣講模式,用發生在身邊的發展變化,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貼近群眾生活的“家常話”。他就是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調解中心主任王士宏。
王士宏是土生土長的臨渙人。1986年,24歲的王士宏進入公安隊伍,長期走訪鎮村,無人不識,后來自學通過了法律考試。1999年調入法律服務所工作后,原本可以通過代理案件創收,但很多案件卻被他成功調解了。當事人滿意而歸,王士宏卻成了朋友眼中的“傻子”。但在王士宏看來,化解糾紛,為民解憂,是他走上調解之路的初衷。“雖然收入少了,但我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從煩憂中走出來,這也是我快樂的源泉。”
面對群眾期盼的眼神和焦慮的神情,王士宏總是事無巨細、熱情相迎。2011年12月,結合當地茶文化,他牽頭籌劃在臨渙鎮怡心茶樓設立“臨渙鎮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將蘊含“茶為媒、禮為先、和為貴”精神內核的“茶文化”充分運用到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提煉出“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的“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最近他還通過“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成功調解了一起因贍養問題引發的糾紛:見面后,先給雙方倒上一杯棒棒茶,一杯清茶下肚,氣氛緩和了不少;然后再傾聽當事人對糾紛的陳述,了解當事人的訴求;以事實為依據,打好感情牌,在王士宏的“說和”下,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遠親不如近鄰,大家各讓一步,這事兒就好解決了”。這是王士宏在調解糾紛時經常說的話。多年來,無論是家庭瑣事、經濟糾紛還是土地爭議,他都能找準矛盾根源,對癥下藥,用溫暖和智慧讓劍拔弩張的雙方重歸于好,街坊鄰居對王士宏也更加認可。
“在鄉親們之間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王士宏調解員,群眾利益放心間’,所以有啥事,鄉親們都愛找他評個理。”濉溪縣臨渙鎮永紅村張秀俠告訴記者。
“草根宣講員”是王士宏的另一張“名片”。王士宏常去茶館,聽茶客怎樣交流,怎樣講故事,回去后開始備課、試講,重點宣講黨的創新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法治文化等。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會講故事,善于利用身邊事例說事明理,盡量使用百姓聊天的語言,如家常話、口頭語、歇后語等,讓老百姓在笑聲中聽完黨課。老百姓不太習慣長時間宣講,王士宏就另辟蹊徑,開展微宣講、微黨課,以短平快的宣講節奏形成深入人心的宣講效果。
多年來,王士宏榮獲了“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等稱號。面對一項項榮譽和干部群眾的褒揚,王士宏淡然地說:“能夠及時把黨的好聲音傳遞給更多人,是黨員不變的初心。作為志愿者,通過傳播法治精神、調解矛盾糾紛,收獲更多的是幸福和快樂,是堅守‘一生一事’的精彩。”
記者 俞曉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