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區段園鎮有這樣一位“五老”,他從教一生,2016年退休后以鎮關工委副主任的身份,繼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百姓生活解憂默默奉獻。他叫黃化群,老驥伏櫪、主動作為,只為花兒更艷、鄉村更和美。
播撒愛的陽光護航孩子成長
學校是愛國主義教育、普法宣傳、培樹正確“三觀”的主陣地。段園鎮轄內有7個村、4個社區、6所學校,4000多名在校學生。在現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黃化群與其他“五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深做實宣講進校園活動,并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將活動辦得有聲有色,盡全力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聲勢最為浩大、覆蓋范圍較廣的要數那次以紅色故事為載體的“黨育我心,回報黨恩”主題系列宣講活動。在黃化群的奔波促成下,杜集區關工委、段園鎮關工委聯合,在袁莊實驗學校等4所學校成功舉辦了巡回活動。2700多名教師和學生現場或通過廣播聆聽了宣講內容,感黨恩跟黨走的種子厚植在大家的心中。
為了讓青少年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黃化群主動與司法部門對接,牽手鎮紀委、鎮婦聯,開展“送法進校園法潤少年心”活動,共同推進青少年普法向縱深發展。多部門普法志愿者走進淮海綠地21城實驗學校那次,黃化群作為主講,圍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角度,結合具體實例,教授學生們遇到校園霸凌、敲詐、勒索等情況時正確的處理方法,告誡大家要學會情緒管理,做好自我約束,爭當新時代尊法守法用法的青少年、法律法規的積極傳播者。
此外,鎮關工委、鎮紀委、鎮司法所、鎮婦聯多方聯動,組織普法專人深入轄內學校,開展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黃化群等人通過上公開課的方式,與廣大學生分享包拯、海瑞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教育大家何為廉潔、廉潔做人、清廉做事,在學生們心中種下廉潔自律的種子,讓清風正氣洋溢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表彰優秀學生,助力莘莘學子揚帆起航,也是關工委重要工作之一。每年8月,鎮關工委都要聯合鎮商會、村委會等,舉辦“陽光助學,愛心圓夢”資助活動,考入本科院校的困難學生現場領取獎學金,并簽下“拒絕‘升學宴’弘揚新民風”承諾書。
“孩子們上學期間,我們就進校園宣講。孩子們放寒暑假,我們就立足辦公區域,輔導照看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黃化群說。
用好紅色資源厚植愛國情懷
段園鎮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牛眠萬人坑遺址被杜集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挖掘提升牛眠村歷史文化內涵,記錄黨建引領下牛眠村發展過程,投入40余萬元建設的牛眠村村史館于2020年8月開館,“紅色牛眠”品牌自此推出,本地及周邊學校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有了好去處。
牛眠村村史館坐落于牛眠村村部附近,占地180余平方米,以鄉村歷史文化特色為背景,設置序言、歷史沿革、紅色鑄魂、鄉愁記憶、黨建引領、華麗蛻變、鄉風文明等多個板塊。每逢節假日、重要節慶時段,黃化群都會提前與學校、村部對接,邀請孩子們進館參觀學習,而他本人則會從早到晚守在館里,隨時接待孩子們,帶領他們觀看影音作品、圖片展覽、實物展示等,講解牛眠村的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明鄉風、先進典型等情況,教育大家記住歷史、留住鄉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為了讓村史館物盡其用,讓“五老”們才盡其專、用盡其才,黃化群等人聯合周邊各村,在館內開展“我愛我的祖國喜迎二十大爭做好少年”“少年兒童心向黨用心用情伴成長”等主題繪畫活動,引導孩子們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輝煌歷史,并以一張張圖文并茂的繪畫作品抒發對黨對祖國的熱愛。
用心化解糾紛真心為民解憂
黃化群成立的“零距離”調解工作室,始終定位在“用心用情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這一基調主線,實際調解矛盾糾紛時,也實打實做到了盡量的公平公正,贏得了百姓的信任。
現在段園鎮牛眠村黨群服務中心旁有一處獨立辦公區域。其前身是黃化群2020年5月在自家創辦的“群力志愿服務中心”。
調解工作室充分發揮道德模范、鄉賢能人、金牌調解員等資源優勢,從“五老”人員中選出10位專兼職人民調解員,由有聲望、知民情的老教師、退役軍人、退休村支書等黨員和群眾組成調解員隊伍,義務調解轄區各類糾紛。
同時成立的“零距離”調解工作室黨支部,開展“一個黨員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面旗”亮旗行動,由段園鎮關工委副主任、人民調解員黃化群任黨支部書記,打造一支“喊得應、站得出、打得響”的基層黨員調解隊伍,讓和諧新風吹進居民心坎里。
調解工作室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12345調解法”,即一聽二問三看四調五訪?!耙宦牎敝竷A聽當事人訴說,安撫當事人情緒,幫助找到矛盾癥結;“二問”指詢問當事人關鍵訴求,找到化解矛盾的鑰匙;“三看”指現場觀察研判,分析矛盾發生的起因經過;“四調”指在全面了解事件基礎上,采取融情、融理、融法的方式,精準有效調解;“五訪”指調解之后定期回訪,及時了解當事雙方對調解協議的落實情況、調解公平公正的滿意度等,形成多層次參與下的矛盾糾紛調解格局,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2023年,“零距離”調解工作室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記者 王陳陳
通訊員 戚創業 田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