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活力之源、創新之核、發展之要、強區之基,人才興則發展興,人才強則發展強。近年來,相山區堅持黨管人才不動搖,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圍繞“聚英才”“建平臺”“優生態”“強組織”,創新成立“相山區校友暨人才合作交流協作聯盟”,在上海設立滬淮科創協同中心“人才飛地”,打造全市首家“人才友好社區”,鏈接各類人才信息近200條,推動全區人才工作邁向新臺階。
突出引育并重,打造集聚人才強磁場
突出多元引才。創新人才工作方法,聯合5家在淮學校設立“相山區校友暨人才合作交流協作聯盟”,舉辦“淮師大校友企業家沙龍”“校友回家”“為校友辦實事”等活動,對接校友企業22家,轉化落地項目1個。常態化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春風行動”等現場招聘,扎實做好公務員、機關事業單位、新任教師等公開招考工作,支持企業通過聘請科技副總等形式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補充新鮮血液。截至目前,相山區各類人才共計6萬余名,其中高層次人才336名。
突出精準育才。依托項目育才,開展入企訪才行動,引導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實施人才培養,成功推薦44個人才(團隊)入選省、市級重點人才計劃項目。加強培訓育才,通過邀請專家老師來相指導、組織學員前往滬蘇浙等先進發達地區學習等方式,每年分領域開展人才培訓240余場次,有效提升各類人才素質和能力。加強交流育才,依托淮北食品工業博覽會等知名節會,舉辦綠色食品產業加速論壇、果酒行業年會等,累計吸引2100名院士、教授學者、優秀企業家等參與,促進優秀人才互相交流學習。
構建平臺矩陣,激活創新驅動新引擎
搭建合作平臺。加強與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安徽工程大學、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對接,目前在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60項,攻關綠色食品、生物科技等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設立“人才飛地”平臺。在上海建立滬淮科創協同中心,打造集人才鏈接、科技成果發掘、投資孵化、轉化落地等于一體的人才發展平臺,推動項目簽約29個,鏈接院士、教授等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30余名。
建強科創平臺。建成運行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創輝智巢等雙創載體,淮速引擎眾創空間成功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加速科技型初創企業引進和孵化;支持翌光科技、德蘭和創等成功申報省企業研發中心、市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在相轉化落地。目前相山區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科創平臺104個。
優化留人生態,營造近悅遠來軟環境
營造濃厚愛才氛圍。深入開展“人才相山行”系列活動、“智薈相山逐夢未來”品牌活動,選聘首批“引才合伙人”3名,掛牌“博士之家”74個,并設立專門聯絡服務人員,切實增強人才在相獲得感。
提供暖心周到服務。區委班子常態化開展入企訪才行動,2025年春節期間帶頭走訪慰問各戰線高層次人才34名。在人才集聚的社區設立“人才友好社區”,打造實體化服務陣地,開展常態化服務活動,在“家門口”做好人才服務。
樹立人才先進典型。1名產業人才入選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2名創業人才榮獲安徽省青年創業獎,推薦高層次人才2人次參加省歸國留學人員研修班等培訓,1名創業人才入選“淮北市優秀民營企業家”。
強化頂層設計,壓實黨管人才責任鏈
政治引領鑄魂?。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黨(工)委、黨組書記抓人才工作專項述職評議辦法》等文件,夯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不斷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
健全機制賦能。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體系的實施辦法(試行)》《相山區人才及科技類工作調度辦法》等文件,建立定期研判、集中會商、清單推進、項目化管理的運行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織密網絡強基。成立區委人才工作局,將工作觸角延伸至各產業鏈專班牽頭單位、駐外招商中心、鎮(街道)及村(社區),設立192名人才聯絡員,構建“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人才工作體系。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邁向新征程,相山區將乘勢而上,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人才,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努力以新的舉措和擔當,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相山貢獻智慧力量。
記者 鄒晨光 通訊員 孟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