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杜集區石臺鎮的村級調解員們一早就走進石臺人民法庭。這天的法庭有點不一樣——往常莊嚴肅穆的審判庭里,多了三十多雙帶著期待的眼睛。一場專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解紛實戰課”即將開講。
“現在開庭!”法槌落下,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件庭審正式開始。原告是位農民工,被告是拖欠工資的包工頭,他們的辯論里,藏著基層最常見的矛盾疙瘩。底下的調解員們坐得筆直,有的掏出筆記本快速記錄,有的眉頭微蹙跟著案情“推演”:“要是我調解,這一步該怎么說?”
庭審結束,承辦法官沒急著離開,轉身就把“課堂”搬到了審判席旁?!按蠹易⒁饪矗@案子的關鍵不在‘欠沒欠’,而在‘欠多少’——口頭協議沒證據,考勤記錄不完整,這就是調解時要抓住的突破口。”他拿起卷宗,指著雙方證據逐一拆解,從《勞動合同法》的具體條款,講到調解時如何用“法言”幫雙方捋清權利義務,“咱調解不是‘和稀泥’,得讓雙方明明白白,這心里的坎才過得去。”
到了交流環節,法庭的會議桌旁頓時熱鬧起來?!鞍炒逵袀€臨時雇工摔了,東家覺得賠多了,雇工覺得賠少了,這賬咋算?”一位老調解員率先打開話匣?!斑€有那口頭協議,當時說得好好的,事后各說各理,咋固定證據?”另一位接過話頭。法庭干警拿出近期勞務糾紛的統計數據,和大家一起“解剖麻雀”:哪些糾紛容易激化?哪些環節最容易卡殼?“背靠背調解時,得先摸準雙方的‘軟肋’——東家怕耽誤工期,雇工怕拿不到錢,找準這個點就好勸了?!薄扒槔矸ɡ淼萌嘣谝黄?,先講‘鄉里鄉親’的情分,再擺‘白紙黑字’的規矩,更容易聽進去。”你一言我一語,實用的調解“土辦法”混著法律條文,碰撞出不少火花。
“這課聽得真解渴!”培訓結束時,一位調解員摸著筆記本笑著說,“以前調解全憑經驗,現在知道啥時候該拿‘法’說話,心里更有底了?!?/p>
據介紹,這場“庭審觀摩+法律拆解+實戰研討”的培訓,正是石臺人民法庭把“楓橋經驗”往實里做的縮影。給村級調解員們“充電”,不只是教本事,更是把解紛的關口往前挪——讓矛盾剛冒頭時,就能在村頭巷尾被專業地化解,這才是基層和諧最扎實的“防護網”。
記者 徐志勤
通訊員 王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