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說給劉參均聽聽,讓他給評評理,看這事咋處理……”這是濉溪縣百善鎮前營村村民發生糾紛時,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擔任網格員以來,劉參均對鄰里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總是不辭勞苦地走家串戶耐心傾聽,將法理人情細細揉進鄉音的勸解里,春風化雨般解開一個個“疙瘩”,為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賦能添彩。
“道聽途說”早發現。前營村有6個自然莊,近8000人口,是百善鎮較大的行政村。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建設,吸納劉參均擔任網格員,化解網格里發生的矛盾糾紛。早發現、早介入、早化解矛盾糾紛,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是劉參均調解矛盾糾紛的原則。今年春季,他聽聞小史莊兩戶鄰居因宅基地植樹地界不清起糾紛,當即走訪察看,以“六尺巷”和為貴的禮讓故事開導雙方各退讓半米,形成和諧小路,化解了糾紛。
“巧調板房”解難題。前營村夏收后修建“四好農村路”時,一戶村民的移動式板房剛好位于需要拓寬的路基上,但村民無空閑宅基地,難以遷移板房。劉參均提出將板房調向門朝東、南北擺放的辦法,經與村民溝通并協調施工單位協助,解決了難題,保障了道路順利施工。
依法調解促和睦。“作為一名網格員調解矛盾糾紛,不僅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更要依法依規不能當‘老好人’。”劉參均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在調解前營自然莊兩戶鄰居的排水糾紛時,劉參均依據《民法典》中相鄰關系基本原則,勸說東院鄰居將向西排水的水溜子換成向自家房下排水的彎管,促成雙方和解,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從“道聽途說”早排查,到“法理人情”巧化解,劉參均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溫暖鄉鄰。在他心里,“網格員”不僅是個身份,更是架在村民心坎上的“連心橋”——橋這頭是家長里短,橋那頭是和諧安寧。
記者 肖干 通訊員 陳若奎
見習生 余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