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的小伙伴
是不是有點懵呢
什么叫做AI情緒盲盒?
來,這就給你揭秘啦
▽
以AI大模型技術協助學校精準/快速建立在校學生情緒價值及心理健康數據庫及監測體系,加強數據分析,對異常情況進行重點/多頻次監管,強化風險預判,有效降低中小學生因情緒因素導致的安全問題。
看到這里的時候
是不是有點震驚呢
不過也有小伙伴會說
這不就是心理咨詢交流嘛
但是對比一下你們會發現
(一)心理咨詢交流(弊端)
1、需要破冰時間,至少30分鐘,個體差異性比較大。
2、患者無法或不愿意精準描述自身的真實感受。
3、判斷的準確度,完全取決于醫生或心理輔導老師的經驗水平。
(二)量表分析(做題)弊端
1、做題周期較長,至少30分鐘,不適合大批量快速體檢場景,無法經常性檢測;
2、主觀性強,經常出現模棱兩可的感受,容易誤判。
3、題目太多,患者容易出現不耐煩情緒,亂填寫現象經常發生,影響準確度;
4、由于主觀因素的影響太大,準確度較低(一般只有60~70的準確度);
5、無法通過量表方式,發現影響情緒的生理指標情況。
6、接受度低,大部分人都非常排斥答題做心理量表。
(一)檢測時間短:最快只需30~60秒鐘就可以快速完成檢測,并自動生成健康檢測報告,適合大規模快速集體檢測的場景。
(二)操作簡單:完全非接觸、無感知方式,被測人只是需靜坐在攝像機面前60秒即可完成整個測試。無需做題或回答問題。
(三)數據客觀性強:完全由設備客觀分析出結果,能有效避免傳統量表分析方式由于主觀性太強,所導致的誤判。
(四)接受度高:無接觸、無感知,不用做題。學生接受度高,無抵觸心理,并通過AI心理健康系統篩查報告,可以提高被測者的自我認識能力。
(五)數據庫完備:以學校/年級等為單位建立完整的學生情緒價值檔案庫,對情緒價值異常學生重點/多頻次監控,將危險因素扼殺在搖籃中。
來給你們看看實操
近日,淮北市濉溪縣興華實驗學校針對傳統心理健康監測中存在的參與度低、耗時長、主觀性強、難以實現大規模、常態化的精準篩查等痛點,創新性引入"AI情緒盲盒"產品,構建起科學高效的心理健康監測體系及動態數據庫,搭建“預防-預警-干預”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體系模式,以趣味化方式破解學生心理狀態捕捉難題,獲得師生與家長的廣泛認可。
“學生只需要在屏幕前站二三十秒鐘,系統就能采集其面部信息,從12個維度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分析。”陳校長說,分析的數據會在后臺記錄存儲,形成“情緒日記”及數據庫,實現分級預警功能,一旦學生情緒出現連續的、大幅度的波動,心理老師會馬上介入,為及時洞察學生心理波動、防范潛在風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些數據不對外公開,充分保障學生的個人隱私。”相關情況只有擁有固定權限的個別老師能了解,孩子們不用擔心“情緒秘密”泄露。陳校長告訴記者。
“以前覺得心理測試或者面對面心理交流很有壓力,現在通面對設備,會比較自然的展示自己的真實狀態,也可以和AI角色聊幾句、不知不覺就釋放了情緒。”一名初二學生表示。該校心理教師介紹,AI情緒盲盒降低了學生的心理防備,使監測數據更貼近真實狀態。
陳校長表示,“我們高度重視此次試點工作,這套系統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讓我們對學生的關懷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發現’,從‘普遍性教育’深化到‘個性化呵護’。我們期望通過科技賦能,真正構建起一個全天候、無干擾的心靈守護網,讓每一位興華學子都能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