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鎮臨渙,有這樣一位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喜愛書法,每日臨貼已堅持三十多載;他熱心服務群眾,閑暇時義務幫鄉鄰寫字;他傳承紅色文化,經常走訪當地紅色景點講述紅色故事……他叫吳增海,一個用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書寫對黨忠誠、對社會熱愛的書法愛好者。
筆耕不輟:堅持書案揮毫數十載
盛夏時節的上午九點,毒辣的陽光讓人汗流浹背,56歲的吳增海帶著自己寫字的“家伙事”出門了。今天他受邀來到了臨渙鎮一家酒店題字。在桌上鋪開宣紙,執筆飽蘸墨汁,吳增海氣勢陡然一變,揮毫間筆走龍蛇,不過一盞茶的工夫,一幅草書作品已躍然紙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們是酒店,寫這幅字正合適?!眳窃龊P呛堑匕炎诌f給了酒店經理,“我這幅字里分別臨摹了王羲之、米芾等草書名家,練書法嘛,就得跟名家學習?!?/p>
吳增海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在學生時代開始接觸書法算起,他堅持練字至今已有30余年。“當年我們在學校里跟著一位姓徐的老師開始學,師傅領進門,剩下的修行就要靠個人了。”撫摸著陪伴自己的毛筆,吳增海告訴記者,他這支筆一握上,就沒有放下過,每天練字至少兩個小時。如今的老吳揮毫時氣定神閑,一氣呵成,但面對旁人的夸獎,卻總要謙虛地補上一句:“我寫得不好?!痹捓镌捦膺€隱藏著自己對精益求精的追求。
服務群眾:作為黨員的責任擔當
走在臨渙鎮的石板路上,吳增海步履輕快,虎虎生風,一路上總能看到沿街商戶和熟人給他打招呼,老吳也總是面帶微笑地回應。吳增海曾是當地供銷系統的一名職工,后來下崗后張羅一點小生意,閑暇時喜歡寫字,更喜歡給鎮上的左鄰右舍寫字。鄉親們印象深刻的是,逢年過節,家有喜事,只要大家開口,老吳從不推辭。“我是一個黨員,要時刻記得自己服務群眾的責任,只要鎮上商戶群眾有需要,只要他們聯系了我,我都會給他們寫字,純義務寫字,不收錢?!?/p>
吳增海隨身攜帶有一個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的都是古代詩詞歌賦。吳增海說,除了寫字練字之外,他還喜歡讀書,筆記本里都是他平時讀書積累記錄下來的書法“素材”?!盎畹嚼?,學到老,多看書多積累,給群眾寫字的時候要怎么寫,寫什么,才會了然于心?!眳窃龊Uf。
不忘初心:短視頻作品里的紅色印記
幾年前,吳增海開通了自己的短視頻平臺賬號。翻看他的短視頻作品,除了記錄他日常的書法練習之外,最多的就是他探訪臨渙當地紅色文化景點的作品。徐鳳笑故居、周家老屋、臨渙烈士陵園、文昌宮等地,一個個飽含紅色記憶的地方,一段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故事,經過他的娓娓道來,吸引了許多人的點擊和關注,引發共鳴和思考。這個“吳增海談古論今”的賬號儼然成了傳播紅色文化的窗口,每條視頻他都精心準備,他本人也成了許多紅色景點的常客。
如今,吳增海每天依然執筆揮毫,穿梭于臨渙鎮的大街小巷,為有需要的群眾寫字,為紅色景點義務宣傳。“筆墨是祖先傳下來的,紅色文化是革命前輩留下來的,我希望自己能提高標準和要求,做得更好?!眳窃龊Uf,“我們臨渙是一個千年古鎮,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我們臨渙古鎮的宣傳貢獻自己的力量?!?/p>
記者 張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