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市人民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學室主任錢文、藥學部主管藥師周緩做客市傳媒中心《名醫直播間》欄目,從慢性病的基本特點、分類等方面,解答大家對于慢性病用藥的一些困惑。
慢性病全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組起病隱匿、起病時間長、一旦發病即病情遷延不愈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其具有長期性、不可逆性、無法根治、需要終身管理等復雜特性。慢性病臨床分類廣泛,比如:呼吸系統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等;循環系統中冠心病、高血壓等;消化系統中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潰瘍性結腸炎等;泌尿系統中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等;血液系統中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神經系統中阿爾茨海默病、重癥肌無力等;內分泌系統與代謝性疾病中糖尿病、甲亢、甲減等;風濕免疫疾病中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等;惡性腫瘤。
合理用藥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慢病管理是場持久戰,科學用藥就是“制勝武器”。要遵醫囑服藥。醫生開的藥可不是隨便吃吃,吃多少?什么時候吃?怎么吃?一定要問清楚,記牢靠,不可自行調整藥物的劑量。要定時定量服藥。一些慢性病在用藥后癥狀緩解,甚至沒有了癥狀,有的患者就認為病好了,便自行減量甚至停藥,這是很危險的。要注意定期復查和隨訪。定期復查別偷懶,醫生根據指標調整用藥方案。當然,光靠吃藥還不夠,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比如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等,這些可以輔助藥物治療,減輕病情。
“藥到底該飯前吃還是飯后吃?”“說明書上寫的‘空腹服用’,是不是餓肚子就行?”面對五花八門的藥品,不少患者和家屬都會被服藥時間搞得一頭霧水。專家表示,目前常見藥物主要有6個服藥時機,分別是晨間、空腹、餐前、餐中、餐后、睡前服藥。掌握它們,對確保藥效、減少副作用至關重要。晨間指清晨起來時服用,通常在早餐前30分鐘-1小時,避免食物影響藥效。空腹服藥指在餐前1-2小時服藥,或距離上一次吃飯已過去至少2小時服藥,并且服藥后至少再過1小時才吃下一頓飯。餐前服藥一般指飯前15-30分鐘服用。餐中服藥通常是指進餐開始后,吃下少量食物時服藥,服藥后繼續用餐。餐后指飯后15-30分鐘內服用,并非吃完立刻吃藥。睡前服藥一般指睡前15-30分鐘,服藥后不要立即躺下睡覺,應保持坐立或站立姿勢一段時間(約15-30分鐘),以免藥物滯留食道,腐蝕或損傷食道黏膜。
藥品的貯存方式直接影響其質量和療效,若貯存不當,可能會導致藥品變質、失效,甚至產生毒性,危害身體健康。因此,掌握正確的藥品貯存方法至關重要。遵循說明書要求。藥品說明書通常會詳細列出貯藏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線等要求,務必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貯存藥品。將內服藥與外用藥分開存放,避免混淆。急救藥品也應單獨存放,以便緊急情況下快速找到。同時,使用不同顏色的標簽或標識進行區分,確保使用時不會出錯。藥品最好保留其原始包裝,因為原包裝通常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避光性,有助于保持藥品的穩定性。每3-6個月檢查一次藥品效期,及時處理過期或變質的藥品。藥品開封后,由于與空氣接觸、溫度濕度變化、光照等因素,其有效成分可能會逐漸分解或變質,從而影響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開封后的藥品,如滴眼液等,應備注開封日期,并遵循說明書上的使用期限。
記者黃旭通訊員黃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