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淮北城市變遷為創作背景的80集短劇《煤城兒女》在全網上線,首映當天平臺播放熱度突破5000萬,充值劇場排名直沖第一,引發廣泛好評。該劇由我市本土公司中大傳媒與衡瑜影視聯袂出品,以溫情敘事與地域化表達,展現了淮北的獨特魅力與時代變遷。10月21日,記者專訪了該劇出品公司淮北衡瑜影視總經理張露,了解該劇背后的創作故事。
張露介紹,出品方在前期經過充分調研座談,明確了創作方向,深化了思想內涵。該劇于6月18日在淮北老電廠1969文化街區開機。故事講述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淮北一戶礦工家庭兩代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面對生活的艱辛,始終開拓奮斗的生活軌跡。該劇以小切口表現大主題,從一個礦工家庭的變化,于時代光影的勾勒中,窺見社會演進與人情冷暖,在濃濃的煙火氣與樸實的生活回望中,融入國企改革、個體經濟興起等重大時代背景,傳遞出淳樸、溫暖、積極、樂觀的人文情懷。
談及創作初衷,張露表示,拍攝《煤城兒女》源于對這片土地的敬畏,對一代代煤礦人奮斗精神的致敬。“作為扎根本地的企業,我們始終覺得有責任把身邊這些真實、鮮活的故事講出來,讓這座城市的堅韌品格被更多人看見。”
作為碎片化時代的“精神快消品”,當下的短劇市場火爆異常,“重生”“穿越”類題材尤為盛行,但《煤城兒女》的創作卻并未選擇跟風,而是以溫情敘事與地域化表達傳遞出淮北人的情懷,開拓城市發展類型“新賽道”。“這部劇的成功,本質是‘文化+責任’的雙贏。它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淮北的過去與現在,也為本地文化IP的打造探出了一條路——企業不僅要創造經濟價值,更要成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張露說。
為了拍好這部劇,出品方結合淮北實際精心打磨劇本、挑選服化道。張露介紹,在取景地的選擇上,他們挑選了淮北老電廠1969文化街區、老礦區等淮北人熟知的場景,力求最大程度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淮北風貌。
《煤城兒女》的熱播,在網絡上引發了網友強烈的情感共鳴。很多淮北本地觀眾表示,“看到了父輩的影子”,不少外地網友也留言稱讀懂了“工業時代的奮斗密碼”。張露告訴記者,這種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鳴,比任何數據都更有意義。“它證明好的本土故事自帶傳播力,能夠打動人心。”
談及未來規劃,張露表示:“后續我們也會聯動本地社區、企業,把劇中的奮斗故事轉化為精神養分,讓煤城精神繼續傳遞。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讓更多人了解淮北、愛上淮北,共同推動淮北文化事業不斷發展。”
記者 張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