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庭到拿到5.3萬元賠償,一天之內全部辦妥,這速度真是想都不敢想!”攥著沉甸甸的仲裁調解書,工傷職工李成山(化名)眼眶泛紅,語氣里滿是激動與感激。
曾做好“跑斷腿、磨破嘴”準備的他,如今在市總工會職工法律一站式服務中心,真切體驗到了維權的“淮北速度”。
一站辦結,終結維權“持久戰”
去年9月,李成山因工致傷,經鑒定為十級傷殘,卻因工傷待遇與企業產生分歧,無奈之下向市總工會求助。日前,市職工法律一站式服務中心仲裁庭內,案件正式開庭。庭審中,雙方流露調解意向。庭審一結束,案件便無縫轉入同一中心的調解室,由總工會調解員與人社仲裁員聯合介入。僅兩小時,和解協議達成,企業當場承諾支付全部賠償款,仲裁調解書同步確認。
這并非個例。市總工會與市人社局整合調解與仲裁資源,打造職工法律一站式服務中心,構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勞動爭議化解新機制,讓職工維權從“多頭跑”變為“只進一扇門”,從“持久戰”壓縮為“短平快”。如今,“有糾紛找一站式服務中心”,已成為淮北職工維權的共識。
制度筑基,織密權益“保障網”
職工維權的高效便捷,源于堅實的制度設計。記者從市總工會獲悉,目前全省職工法律一站式服務中心建設已全面啟動,計劃三年內實現縣級以上區域全覆蓋,讓勞動爭議“一站式解決”惠及更多勞動者。為此,省總工會聯合省高院、省檢察院、司法廳、人社廳等部門印發實施方案,配套出臺法律援助辦法及辦案補貼、檔案管理辦法,構建起安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服務“1+3”制度體系,為維權工作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安徽省工會職工法律援助辦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受援范圍,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今年7月1日施行的新修訂《安徽省法律援助條例》,首次將工會等群團組織的法律援助納入地方性法規——這不僅是簡單的“納入”,更是對工會維護職工權益職能的“法定確認”。從制度設計到法律保障,一張全方位、多層次的職工權益保障網正逐步織密。
協同發力,傳遞法治“暖心溫度”
“怕麻煩、花錢多、辦事難”,曾是許多勞動者權益受損時選擇沉默的理由。
貨車司機馬師傅面對拖欠運費的貨主,曾一度因維權成本高、周期長而猶豫。而市總工會推行的“工會+法院+檢察院+司法+人社”五部門協同模式,徹底打破了職能壁壘,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讓職工只需進“一扇門”,就能完成法律咨詢、調解、仲裁、訴訟等全流程事項,大幅降低維權成本,破解“打不起官司”的困境,為馬師傅成功追回運費。
除了低成本的便捷服務,工會“娘家人”的身份更給維權職工帶來滿滿的安全感。“工會及法律工作者的介入,對惡意拖欠薪酬的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市總工會權益保障部負責同志介紹,在每一起維權案件中,工會不僅提供專業法律支持,更用暖心陪伴緩解職工的焦慮與壓力,讓維權之路不再孤單。“我們要徹底打破‘維權難、難維權’的困局,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感受到‘娘家人’的溫暖與法治的力量。”
如今,“有困難找工會”早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化作職工可觸可感的依靠與力量。職工法律一站式服務,以制度為基、以協同為翼、以溫度為魂,不僅為勞動者撐起了權益保障的“保護傘”,更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勞動領域的生動實踐,為淮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溫暖而堅實的民生力量。
■記者徐志勤通訊員趙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