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國首次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安徽理士電源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董捷被授予“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勞動模范”稱號。這位深耕蓄電池領域二十余年的技術專家,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核心技術,主持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成為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涌現的高層次人才典范。
董捷的成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近年來聚焦“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構建“平臺+工程+服務”人才工作體系,持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動能的生動實踐。
筑平臺:打通產才融合“最后一公里”
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主力軍。市工信局積極推動地方高校資源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11月,安徽產學研合作對接暨“雙創匯”走進淮師大活動舉行,現場簽約10個校企合作項目;同步啟動“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對接活動,現場發布淮師大66個科研項目和34家企業的技術需求。同時,成立高端裝備制造協會,促成淮理工與5家裝備企業簽訂校企共建協議,引進2名博士參與企業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指導企業申請國家專利12件。
此外,通過制造業“揭榜掛帥”機制,龍波電氣等5家企業聯合高校攻克技術難題;通過工信部直屬高校產教融合項目,跟蹤推進17個合作項目,其中6個已落地轉化。平臺建設不僅限于校企合作,圍繞鋁基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淮北累計培育1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2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6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人才+平臺+項目”的良性循環。
強培育:打造企業家“成長搖籃”
今年4月,大唐淮北教育培訓中心內,安徽大學教授吳成頌為“相城薪火·淮商菁英領航班”學員講授“大變局下的企業突圍與發展之道”,參訓的青年企業家們專注記錄,不時舉手提問。這場培訓是市工信局實施企業人才培育工程的重要一環。
“專家授課+企業經驗分享+參觀行業標桿”的多元化培養模式,讓“淮商大講堂”成為企業家成長的沃土。2024年以來,已舉辦培訓11期,覆蓋400余人次。此外,市工信局還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專題培訓,組織多批企業家赴外地學習先進管理經驗。
培育目光不僅聚焦于企業家個體,更延伸至企業人才發展機制的構建。在政策引導下,一批如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這樣的優質企業,正成為人才成長的沃土。作為企業創始人、淮北市高層次人才代表,石晴積極響應當地人才政策,在企業內部創新推行“家文化”管理,通過提供無息購房借款、組織青年聯誼等務實舉措,有效增強了人才的歸屬感和凝聚力。這一系列努力結出碩果:企業研發團隊占比高達28.5%,累計獲得近70項專利,生動展現了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企業與城市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優服務: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
人才工作,基礎在培育,關鍵在服務。市工信局建立企業訴求“收集—分辦—督辦—反饋”閉環機制,今年以來解決企業問題240余項,辦結率超90%。同時,通過“重點工業企業走進口子”等產需對接活動,推動工業產品銷售率位居全省第三。
在濉溪鋁基新材料產業集群,政府與上海財經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簽訂政產學研協議,建成省內唯一的鋁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匯聚研發人員1085人,占集群從業人數的12%。該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成為產才融合的典范。
從董捷榮獲全國勞模到石晴帶領企業躋身“小巨人”,從產學研精準對接到產業鏈人才集聚,市工信局正以人才工作為抓手,推動新型工業化邁上新臺階。隨著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淮北的轉型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記者 于曉
通訊員 王靜 魏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