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在人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淮北市中心實踐站內,一場關于“淮北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的民生座談會正熱烈展開。市人大常委會搭建對話平臺,組織省、市、縣(區)、鎮四級人大代表與社區居民代表,共同與市水務局、市水投集團負責人面對面交流,聽民需、問民計、解民惑,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融入這項民生工程的方方面面。
一堂生動的“水情”公開課
“咱們淮北,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屬于典型的嚴重資源型缺水城市。”市水務局負責人開門見山,用數據清晰闡明了城市的缺水困境。
“長期以來,咱們主要靠巖溶裂隙水供水,不僅存在超采問題,水堿也讓大家鬧心。更關鍵的是,單一水源存在安全風險。”市水務局負責人話鋒一轉,點明引調水工程的核心意義,“當前推進的引調水工程,旨在為皖北地區置換地下水提供穩定的地表水源,相當于給供水安全上了‘第一道保險’。”
如何將復雜的引調水工程講得通俗易懂?市水投集團負責人用一個生動比喻解開了大家的疑惑:“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給城市安裝一條新的‘供水大動脈’,把淮河、長江的優質水引進來,和本地水源形成雙源互補,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
從水源調取、管網鋪設到水廠凈化的過程,原本需要專業圖紙才能講清楚的系統工程,被拆解成“自家用水保障”的通俗場景,讓在座的每個人都能輕松理解。
一場開誠布公的“問答會”
交流環節,居民和代表踴躍提問。
“我家住在高層,有時候水壓不穩,引調水來了能保證正常用水嗎?”居民劉先生首先提問。市水投集團負責人接過話頭:“引調水工程配套建設了加壓泵站和智慧水務系統,會根據不同區域用水需求動態調節水壓,特別是高層住宅,我們會重點監測,確保‘最后一米’供水穩定。”
“現在的自來水燒開后有水垢,引調水的水質到底咋樣?能不能公示檢測數據?”杜集區人大代表劉永的問題更具體。市水投集團負責人立刻回應:“目前我市水源以地下水為主,硬度較高,而引調水來自淮河流域優質水源,經過嚴格凈化處理,檢測指標中總硬度、氟化物等關鍵參數將大幅優于現行標準。工程通水后,我們將每月公開水質檢測結果,可以考慮在社區設立公示點,方便大家隨時查看。”
“水價會不會比現在高?”這是現場最集中的疑問。市水務局負責人回應:“引調水水價要等工程竣工、穩定運行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積累足夠成本與運營數據后才會啟動正式定價工作。定價將會嚴格走程序,并參考周邊地市動態,核心原則是保障基本民生,絕不會讓好工程成為百姓的負擔。”
問答間,民意不斷匯聚——建議加強調水通道保護,從源頭上切斷污染;提議用短視頻等通俗方式,多宣傳引調水工作;希望開通線上反饋渠道,隨時反映用水問題……人大代表們認真記錄、追問細節,兩家單位對能解答的問題現場回應,需要研究的則詳細記錄并承諾后續反饋。
一次匯聚民智的“諸葛亮會”
為了讓更多群眾參與,現場還發放了《淮北群眾喝上引調水工作意見建議調查問卷》,內容涵蓋水質要求、水壓關注點、水價接受度、改進建議等10余項內容。居民們認真填寫,有的主動在“其他意見”欄寫下具體訴求:“希望在農村地區設置明顯管網標志”“建議定期組織參觀水廠,了解引調水全流程”“希望施工時能避開用水高峰,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等。
“這些問卷不僅是數據的集合,更是民意的濃縮。”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負責人表示,所有意見建議將被分類整理,充分吸收進調研報告,提交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同時交辦給相關部門。“我們就是要通過‘征集—督辦—評議’閉環機制,確保每一條建議都轉化為工程實效,讓群眾感受到‘說的話有人聽,提的建議有回音’。”
從政策解讀到民意征集,從疑問解答到建議收納,這場實踐站里的“民意征集會”,不僅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更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民生工程中落地生根,為淮北“引水惠民”注入了溫暖的“民意力量”。
通訊員 丁欠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