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街頭,一座座功能完善、內涵豐富的公共文化空間,正成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這些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我市對民生實事項目的持續投入,讓市民在日常點滴中感受著越來越濃的民生溫度。近日,記者走訪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和相山書院,實地感受我市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豐碩成果,傾聽市民與工作人員的真實心聲。
“每天我都來這兒打羽毛球,還有專業老師指導,跟鄰居們一起鍛煉,比在家悶著強多了!”54歲的張阿姨一邊擦著汗,一邊笑著說。在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辦事處綜合文化站的健身活動室里,十多名居民正在鍛煉身體;旁邊的圖書室里,家長們正帶著孩子閱讀。“社區開設閱讀空間后給我們帶來很大便利,以前看書要去很遠的圖書館,現在出門就能享受安靜的閱讀環境,孩子經常主動拉我過來一起閱讀。作為家長,我感覺這種公益服務既省心又暖心。”礦山集街道居民彭敏說。
據介紹,這座占地147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設有多功能活動室、城市閱讀空間等7個功能區,戶外還有5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配有籃球場、文化舞臺,周邊配備健身器材20余個。“我們在選址和功能設置上優先考慮群眾需求,全年免費開放,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文化服務。今年以來,公共文化空間日均服務130人次,累計服務達3萬人次,組織活動100余場。這里已成為大家離不開的‘文化樂園’。”綜合文化站站長毛阿莉說,“還有幸福照相館,免費為居民拍證件照、全家福,特別受居民歡迎。”
“書中藏山,山中藏書”,走進相山書院,這句核心理念便映入眼簾。自2024年7月啟用以來,這座位于相山公園內的文化地標已累計接待讀者39萬人次,圖書借閱量達14萬冊,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成為我市“15分鐘閱讀圈”的核心載體,更是城市文化品質提升的鮮活范例。
記者到訪時,一場熱鬧的詩詞接龍比賽正在書院內進行。“‘春風又綠江南岸’,接下一句!”主持人話音剛落,參賽的小朋友便立刻答題:“‘明月何時照我還’!”現場響起陣陣掌聲。
“周末經常帶孩子來這里閱讀,還能爬爬山鍛煉身體,今天來參加詩詞接龍,既能增進親子互動,又能讓孩子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這樣的活動特別有意義。”帶孩子參與比賽的市民朱倩倩笑著說。
書院內,自助借閱系統30秒就能完成借書流程,數字瀑布屏上數十萬冊電子書隨時可讀,與市圖書館通借通還的4萬冊藏書,讓閱讀打破了空間界限,讓讀者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這些貼心的設施與服務,正是我市民生實事項目投入轉化為市民幸福感的生動寫照。
從滿足基礎文化需求的街道文化站,到引領城市文化品位的新型書院,我市通過多維度布局、多層次創新、多方位服務,讓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滋養市民精神的沃土,讓民生溫度流淌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角落。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0個公共文化空間的評估定級,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遇見文化、收獲幸福。
見習記者 劉奕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