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濉溪縣溪河路下穿鐵路立交工程施工現場的地表溫度已突破40℃。工人丁新與工友緊握著發燙的沖擊鉆,汗珠順著安全帽系帶滾落,砸在4號箱涵底板上激起細小塵霧——這個剛剛頂進就位的箱涵,正等待他們鑿除混凝土轉正塊。這道工序是引道U型槽順接施工的“咽喉”,更是高溫下建設者們日復一日的堅守日常。
作為串聯濉溪縣老城區與新城區的交通動脈,溪河路下穿鐵路段曾是制約城市發展的“卡脖子”工程。原有的涵洞僅3米寬、2.5米高,早已無法承載實際的通行需求。如今,新建的四孔分離式箱涵如四條鋼鐵游龍橫臥地下,以4.5米+8.25米+8.25米+4.5米的凈寬尺寸,為全長520米的道路主體筑起“鋼筋鐵骨”。“項目東接現狀溪河路,西連十南街,要先后下穿符夾線、青符連絡線四股鐵道,相當于在飛馳的火車底下‘做手術’。”項目總工程師孫濤擦了擦額頭的汗珠,指向頭頂不時駛過的列車,鐵軌的震顫聲清晰可聞。
這場“微創手術”的難度超乎想象。列車以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正常通行時,施工人員要同步完成線路加固、接觸網遷改等精密作業;鐵路纜線與地方市政管網如蛛網般密布,每一步施工都需如繡花般精細。更嚴峻的是,7月以來連續35℃以上的高溫天氣,給本就復雜的鐵路營業線施工又添“烤”驗。
“滋滋——噠噠噠——咣當!”丁新和工友們輪流上陣破除轉正塊,沖擊鉆與混凝土碰撞的聲響在工地此起彼伏。他們鑿除的混凝土轉正塊是箱涵頂進時的“精準校準器”,能確保頂鎬頂力垂直傳遞,待頂進就位后便“功成身退”,為后續止水帶安裝和U型槽施工掃清障礙。
“這活兒急不得也慢不得,高溫天更得把好質量關。”沖擊鉆因長時間作業變得滾燙,丁新的兩臂震得酸麻,全身工裝已被汗水浸透。他身后不遠處的休息室里,冰鎮西瓜正冒著絲絲寒氣,藿香正氣水、礦泉水整齊碼放——這是項目部在“干兩頭休中間”作息制度外,為工人準備的“清涼保障”。
“下行來車,停止施工,請下道!”行車道上的喇叭聲劃破工地,作業區域瞬間清場,仿佛給流動的工地按下暫停鍵。線路工范茂明走下鐵路橋,后背的汗漬已凝結成白色鹽霜,如一幅天然的“勞作地圖”。工人們紛紛放下工具,灌下幾口鹽汽水,他們想著只要趕早鑿通關鍵節點,中午高溫就能轉戰陰涼處作業。
列車駛離后,清脆的鑿擊聲再度響起。混凝土轉正塊的碎末在沖擊鉆下飛濺,恰似被具象切割的時間碎片,一點點拼湊出工程推進的軌跡。
在各方協同攻堅下,項目已攻克多重難關:鐵路部門精準配合限速管控,監理單位全程旁站監督質量,縣住建局實行領導包保制及時疏通堵點,形成了高效聯動的施工合力。
從空中俯瞰,這場如同城市經絡重塑的“微創手術”,意義早已超越技術層面——昔日僅3米寬的逼仄涵洞,正蛻變為暢通城市的“關鍵節點”。縣住建局機關黨委副書記趙禮平指著鐵路西側介紹,“老城‘交通栓塞’正在打通。原設計方案優化后,工程造價約9678萬元,老城區至石板街景區的通行能力提升近4倍。工程不僅能緩解老城交通壓力,更讓石板街景區接入快速路網,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目前,四孔箱涵頂進節點已順利完成,工人們正趁著早晚涼爽時段加緊施工。遠處列車鳴笛而過,近處沖擊鉆聲節奏鏗鏘。烈日下,建設者們的汗滴砸落處,將是未來車流涌動的雙向四車道;沖擊鉆的震顫聲里,老城區交通梗阻的經脈正被重新打通。有了這群高溫下的堅守者,濉溪縣“東西貫通”的藍圖正加速從紙面走向現實。
記者閆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