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美不勝收。南山腳下,一個個草莓園迎接著前來采摘的市民、游客,69歲的村民姚方英創辦的“明珠大觀園”農場草莓大棚中,一個個草莓鮮紅欲滴。姚方英一邊準備著采摘籃等著市區的老客戶前來采摘,一邊彎著腰仔細地把草莓苗上的老葉摘去。
姚方英一輩子沒有上過學,并不認識字。結婚后一直在南山村與丈夫一起在地里刨食,種植傳統農作物,養大了兒女。隨著南山景區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知道了這個山村并到此旅游。不少外地人在南山流轉土地建設家庭農場,采用大棚技術種植草莓和其他蔬菜水果,南山村不少村民也紛紛建起大棚?;字甑囊Ψ接㈤_始學習這些新技術,建起大棚種植蔬菜水果。由于技術短缺,所產蔬果口感并不理想,農場收益很低。姚方英并未放棄,她走進別人的草莓園,認真向園主請教,學習草莓種植技術。正當她大干一番種植大棚草莓時,老伴卻因腦梗留下后遺癥不能再干農活,重任一下子全壓到姚方英瘦弱的肩上。她一邊照顧生病的老伴,一邊學著其他同行購買了最新品種的草莓苗栽在大棚內。冬季嚴寒需要給大棚增溫,老伴為了節省成本,讓姚方英用煤球爐代替保溫棚布,沒想到第二天走進大棚一看,草莓苗全部死了。
此事讓姚方英明白了一件事:必須學習技術!她從頭再來,不僅虛心地向村里的種植戶學習,還讓孩子從網上查找相關知識再教她。老伴去世后,姚方英更是一心撲在自己的“明珠大觀園”農場中。她讓在上海工作的兒子了解外面的草莓新品種和行情,從網上查找各種草莓種植技術教她,幫她從網上購買為大棚增溫的專用煤。為了減輕勞動強度,姚方英還逼著自己學會了開手扶耕地機。為確保草莓口感和食用安全,她在農場養殖土雞、大鵝和山羊,以這些農家肥代替化肥,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在村干部協調下,農技人員多次來到農場,從改良土壤開始,送來有機肥、菌肥,同時在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扣棚保濕、疏果等環節耐心給予指導,手把手地教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如今,姚方英已熟練掌握草莓種植技術,大棚內的草莓味美個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歡迎。許多單位在三八節開展活動,首選就是到她的“明珠大觀園”采摘草莓。不少游客不僅采摘草莓,還看上農場養的土雞、大鵝和雞蛋、鵝蛋,“便宜、安全”成了老客戶口口相傳的姚方英農場標簽。自己不會發抖音和朋友圈,靠著自己的良好口碑,姚方英借助這些游客主動通過抖音和朋友圈進行宣傳,成了南山腳下受歡迎的新農人。
記者 馮冬梅

